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(“马谡之死”也许不像你想的那样简单)
相信“挥泪斩马谡”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。主要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诸葛亮挥师北伐期间,马谡主动请缨镇守街亭。但因为马谡刚愎自用,不听诸葛亮的命令与王平的劝告在当道扎营,定要在山上扎营,最终导致失败,这也成为季汉第一次北伐失利的最关键因素之一。
当我们为诸葛亮叹息痛恨之时,一个问题也应该引发我们深思。为什么马谡作为参军,放在现代怎么说也算是个高级参谋,连山上扎营会被“绝其汲道”的道理都不明白?并且马谡作为丞相的嫡系,丞相府里的二把手,两人关系情同父子,在征讨孟获期间提出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”的大方针;在司马懿上任期间又献计“反间”离间了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,不费一兵一卒就替丞相解决一心腹大患,这样的人难道会是一个庸才?
所以问题也许不在马谡而在王平身上,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“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”中,王平第一次以魏将身份出场,作为徐晃的副将。原文这样写道:徐晃、王平引军至汉水,晃令前军渡水列阵。平曰:“军若渡水,倘要急退,如之奈何?”晃曰:“昔韩信背水为阵,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。”平曰:“不然。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;今将军能料赵云、黄忠之意否?”晃曰:“汝可引步军拒敌,看我引马军破之。”遂令搭起浮桥,随即过河来战蜀兵。王平苦谏徐晃不听,最后结果当然是徐晃被赵云,黄忠两人夹攻,大败而回。这个剧情是不是有点眼熟,没错,和街亭失守的剧情一模一样,只不过主将由马谡换成了徐晃。三国志中记载徐晃“性俭约畏慎”也就是小心谨慎、作风俭朴。徐晃整顿部队回到摩陂时,曹操出城七里迎接徐晃,设宴庆祝。亲自举杯向他劝酒,慰劳他说:“保全住樊城、襄阳,都是将军的功劳。”当时各路人马都集中到一起,曹操巡视各营,士兵都离开队列观看曹操,唯有徐晃的军营整齐,全体将士站在队列中不动。曹操叹息说:“徐将军可以说是有周亚夫的风度了。”可以看出徐晃这样一个一生不曾弄险的将领,却在王平作为副将时上了头。也许王平有能让主将失去理智的属性,不适合担任副将。所以为什么马谡会不顾一切的上山扎寨也许就是这个原因。
本文不属于严谨的历史文章,纯属图一乐,希望各位观众老爷看的开心就好。文章的结尾部分向有兴趣的观众老爷们推荐一本小说《街亭》为马伯庸所著,该文就围绕着“失街亭”这个的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展开,个人认为写的非常精彩,值得一看。
- 本文分类:常识
- 本文标签:无
- 浏览次数:100 次浏览
- 发布日期:2024-11-02 20:50:35
- 本文链接:https://m.qianjiahui.cn/changshi/wpX6lN8By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