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常识

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全(中国5000年省级行政区划)

2024-11-08 09:54:47     阅读量:100

●五帝时期

黄帝时期把田野划分为州,得到土地百里的诸侯国有一万个,《易经·北卦》说“先王建万国,亲诸侯”,《尚书·虞书·尧典》上说“协和万国”(见《汉书·地理志》)。

尧帝时代,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诸侯,诸侯数量不详。全国划分成十二个州(见《史记·五帝本纪·尧》)。舜为冀州人,在历山耕种,在雷泽捕鱼,在黄河边上作陶瓦器,在寿丘做过各种器具,在负夏做生意。舜帝时代,仍为十二州,其长官称州牧(见《史记·五帝本纪·舜》)。

舜帝之时,禹治水后,改为九州(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、雍州),分为五服,规定天子国都以外500里叫甸服(100、200、300、400、500里距离分别缴纳带穗的禾秆、禾穗、谷粒、粗米、精米),甸服以外500里叫侯服(100里以内作为卿大夫的采邑),侯服以外500里叫绥服,绥服以外500里叫要服,要服以外500里叫荒服(见《史记·夏本纪》)。

●周朝时期

西周武王灭商后,仍有九州,同时分封诸侯,如殷、焦、祝、蓟、陈、杞、齐、燕、管、蔡等。周成王时又分封宋、卫等诸侯国。春秋时代,诸侯有数十国,齐桓公等称霸,有“春秋五霸”。战国时代,有“战国七雄”(见《史记·周本纪》)。

周朝把夏禹设置的徐州和梁州并入雍州和青州,把冀州的地域分为幽州、并州,其九州为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青州、兖州、雍州、幽州、冀州、并州。周朝设有保章氏一职掌管天象,以星宿之所在划分九州地之,诸侯所分封的疆域都有星宿与之对应,以观测星象来了预知吉凶。周朝的爵位有五等:公、侯(土地100里)、伯(土地70里)、子、男(土地50里)。不满五十里的是附属于诸侯的小国,大概有1800个小国(见《汉书·地理志》)。

●秦朝时期

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划天下为36郡,每郡设置守、尉、监,郡下设县,此后又增加桂林郡、象郡、南海郡等(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。秦朝最多时达到49个郡,由御史来监察他们(见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)。

现代学者北京大学教授(博导)辛德勇《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》认为,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之前,秦朝应设有42郡(内史、叁川、河东、河内、陇西、北地、上郡、汉中、巴郡、 蜀郡、九原、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、太原、上党、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潦西、潦东、广阳、恒山、赵郡、河间、清河、东郡、济北、临菑、即墨、城阳、南阳、颍川、淮阳、砀郡、四川、薛郡、南郡、九江、会稽、黔中、长沙)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全国划分为36个郡,其中27个郡沿用旧名而且境域也基本没有变化(内史、叁川、陇西、北地、上郡、汉中、巴郡、蜀郡、九原、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、太原、上党、渔阳、右北平、潦西、潦东、东郡、南阳、砀郡、四川、薛郡、南郡、九江、黔中、长沙)。秦始皇三十三年攻取岭南地区后,全国调整为48个郡(内史、叁川、河东、河内、陇西、北地、上郡、汉中、巴郡、蜀郡、九原、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、太原、上党、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潦西、潦东、恒山、邯郸、钜鹿、东郡、济北、齐郡、胶东、琅邪、南阳、颍川、淮阳、砀郡、四川、薛郡、东晦、南郡、衡山、九江、洞庭、苍梧、庐江、故鄣、会稽、闽中、象郡、桂林、南海)。

辛德勇在文中同时提到,古今大多数学者比较统一意见的有33个郡(三川、河东、陇西、北地、上郡、汉中、巴郡、蜀郡、云中、雁门、代郡、太原、上党、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、邯郸、钜鹿、东郡、齐郡、琅邪、南阳、颍川、砀郡、泗水、薛郡、南郡、九江、会稽、黔中、长沙),另外3个郡则不统一,先后涉及11个郡(楚郡、东海、广阳、九原、内史、鄣郡、郯郡、陶郡、河间、闽中、陈郡)。

●汉朝时期

秦末时,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,封刘邦为汉王,章邯为雍王,司马欣为塞王,董翳为翟王,瑕丘申阳为河南王,司马卬为殷王,赵歇为代王,张耳为常山王,黥布为九江王,共敖为临江王,吴芮为衡山王,臧荼为燕王,韩广为辽东王,田都为齐王。此后田荣自立为齐王,赵歇立陈余为代王。另外还有韩王郑昌、魏王魏豹、韩国太尉改立韩王韩信,张耳改立为赵王,齐王韩信,黥布先立为武王后改为淮南王,还有自立的齐王田广,刘邦先后设置陇西、北地、上郡、渭南、河上、中地、河南、河东、太原、上党诸郡。

刘邦称帝后,封原齐王韩信为楚王,彭越为梁王,原韩王韩信为韩王,吴芮为长沙王,淮南王黥布、燕王臧荼、赵王张敖保留原来的封号。不久杀临江王驩。此后又抓燕王臧荼,立卢绾为燕王。接着抓楚王韩信,立刘贾为荆王,刘肥为齐王,刘仲为代王,赵王张敖降为侯,刘恒为代王,淮阴侯(原来的韩王)韩信、梁王彭越灭三族。刘恢为梁王,刘友为淮阳王,刘长为淮南王(原来的淮南王黥布造反),黥布被杀。刘建为燕王(原来的燕王卢绾有造反迹象,刘邦死后逃到匈奴)(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)。

西汉时,分割设置郡和诸侯王国。汉武帝时开疆拓土,版图迅速扩大。在哀帝和平帝的末期,共有郡和诸侯王国103个,县1314个,道32个,侯国241个,在各郡之上设置十三部(即京兆、司隶、并、荆、豫、扬、冀、青、徐、益、交、梁、幽等十三州)刺史分别统管他们。东汉共有郡、国105个,县、道、侯国1180个,同样和西汉一样设置十三州刺史来监管各郡的太守(见《后汉书·郡国》和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)。汉代郡长官叫太守,地位和九卿平等,也是二千石。“两汉吏治”,永为后世称美(见钱穆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)。

东汉十三州刺史:司隶7郡(河南尹、河内郡、河东郡、弘农郡、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),豫州6郡国(颍川郡、汝南郡、梁国、沛国、陈国、鲁国),冀州9郡国(魏郡、巨鹿郡、常山国、中山国、安平国、河间国、清河国、赵国、勃海郡),兖州8郡国(陈留郡、东郡、东平国、任城国、泰山郡、济北国、山阳郡、济阴郡),徐州5郡国(东海郡、琅邪国、彭城国、广陵郡、下邳国),青州6郡国(济南国、平原郡、乐安国、北海国、东莱郡、齐国),荆州7郡国(南阳郡、南郡、江夏郡、零陵郡、桂阳郡、武陵郡、长沙郡),扬州6郡国(九江郡、丹阳郡、庐江郡、会稽郡、吴郡、豫章郡),益州12郡(汉中郡、巴郡、广汉郡、蜀郡、犍为郡、牂柯郡、越嶲郡、益州郡、永昌郡、广汉属国、蜀郡属国、犍为属国),凉州12郡(陇西郡、汉阳郡、武都郡、金城郡、安定郡、北地郡、武威郡、张掖郡、酒泉郡、敦煌郡、张掖属国、张掖居延属国),并州9郡(上党郡、太原郡、上郡、西河郡、五原郡、云中郡、定襄郡、雁门郡、朔方郡),幽州11郡(涿郡、广阳郡、代郡、上谷郡、渔阳郡、右北平郡、辽西郡、辽东郡、玄菟郡、乐浪郡、辽东属国),交州7郡(南海郡、苍梧郡、郁林郡、合浦郡、交趾郡、九真郡、日南郡)(见《后汉书·郡国》)。

●唐朝时期

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(607),把州改成郡,同汉代一样,设置司隶、刺史,来纠察各郡太守。根据隋朝的记录,共有190个郡,1255个县。

李渊称帝时(618),把郡改成州,太守也改称刺史。而在沿边的防守要地和其他重要地区,则设置总管府来管理军务。到武德七年(624),又把总管府改名为都督府。

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(627),下令加以合并或撤销,全国划分为10道:关内道、河南道、河东道、河北道、山南道、陇右道、淮南道、江南道、剑南道、岭南道。贞观十三年(639),全国共有州、府358个,县1551个。贞观十四年(640)平定高昌,增加2个州、6个县。

唐高宗李治时,平定高丽、百济,辽海以东都设置了州,不久这些地区又反叛,不再属于唐朝管辖。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(711),划分天下郡县,设置24个都督府来统管,不久又撤销。

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一年(733),把天下划分为15道(京畿道、都畿道、关内道、河南道、河东道、河北道、陇右道、山南东道、山南西道、剑南道、淮南道、江南东道、江南西道、黔中道、岭南道),每道设采访使,检察违法行为,如同汉代刺史的职责一样。又在边境设置节度使、经略使,控制周边的夷狄,共设节度使10名,经略、守捉使3名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),户部统计共有郡、府328个,县1573个,羁縻州郡不在内。

唐肃宗李亨至德年间以后,中原地区用兵作战,刺史全都治理军务,于是就有了防御史、团练使、制置使、观察使这些名目(以上见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)。

●宋朝时期

宋太祖赵匡胤称帝时(960),有州111个,县638个。建隆四年(963),平定荆南,得到州、府3个;平定湖南,得到州15个,监1个。乾德三年(965),平定后蜀,得到州、府46个。开宝四年(971),平定广南,得到州60个。八年(975),平定南唐,得到州19个,军3个。总计到宋太祖末年,共有州297个,县1086个。

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三年(978),陈洪进献州2个,钱俶献州13个,军1个。四年(979),平定北汉,得到州10个,军1个。七年(982),李继捧献州4个(雍熙元年又将此4州授予李继捧,此后不再划入职方司的版图)。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短暂收复后又丧失。

宋太宗至道三年(997),全国分为15路,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细分为18路,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又细分为23路:京东东路、京东西路,京西南路、京西北路,河北东路、河北西路,永兴军路,秦凤路,河东路,淮南东路、淮南西路,两浙路,江南东路、江南西路,荆湖南路、荆湖北路,成都府路、梓州路、利州路、夔州路,福建路,广南东路、广南西路(四京[东京开封,西京河南府,南京应天府,北京大名府]、南宋行都合并称为京畿,与地方23路一起合称24路)。

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年(1105),设京畿路。大观元年(1107),设黔南路。三年(1109),将黔南路并入广西路,以广西黔南作为名称。四年(1110),恢复过去的名称即广南西路。宣和四年(1122),又设燕山府及云中府路,全国分为26路,有京府4个,府30个,州254个,监63个,县1234个。

宋高宗赵构南逃后,只保有两浙、两淮、江东西、湖南北、四川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共15路(以上见《宋史·地理志》)。

●元朝时期

元太宗窝阔台时,管辖有36路。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(1276)灭南宋,此后元朝设立1个中书省、11个行中书省(岭北、辽阳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、江浙、江西、湖广、征东),设185路,33个府,359个州,4个军,15个安抚司,1127个县。

唐朝以前只是以郡统辖县,元朝则设有路、府、州、县四个等级。大体上是以路统辖州、县,而在腹里地区,也有以路辖府、府辖州、州辖县的,其府与州又有不隶属于路而直接隶属于省的。

中书省统辖山东、山西、河北地区,称为腹里,下设29路,8个州,3个属府,91个属州,346个属县。各路设立驿站,共198处(以上见《元史·地理志》)。

●明朝时期

朱元璋称帝后,建都于地京,革除元代的行省,以京郊应天等府直接隶属京城。后来又全部革除行中书省,设置13个布政使司,分管天下的府州县以及各羁縻司。又设置15个都指挥使司以管辖卫所番汉等军,它的边境海疆则增加设置行都指挥使司,而在京城建立五军都督府,使外都指挥使司各自以其地方附属。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,以北平作为直接隶属,又增设贵州、交阯两个布政使司。明仁宗朱高炽、明宣宗朱瞻基之际,南交屡次叛乱,不久又抛弃于外境。

整个明朝,设直隶二个(京城、南京),布政使司13个(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湖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),共统辖府140个,州193个,县1138个。羁縻府有19个,州有47个,县6个。编里69556个,两京都督府分别统辖都指挥使司16个,行都指挥使司5个(北平、山西、陕西、四川、福建),留守司2个。所属卫493个,所2593个,守御千户所315个。又有土官宣慰司11个,宣抚司10个,安抚司22个,招讨司1个,长官司169个,蛮夷长官司5个。边防要地称重镇的共9个(辽东、蓟州、宣府、大同、榆林、宁夏、甘肃、太原、固原)(以上见《明史·地理志》)。

●清朝时期

后金起兵,先占领哈达、辉发、乌拉、叶赫及宁古塔等地,有旧藩札萨克25部51旗。清世祖福临(顺治)迁都北京后,有18省之地。清圣祖玄烨(康熙)、清世宗胤禛(雍正)拓土开疆,又有新藩喀尔喀4部82旗,青海4部29旗,及贺兰山厄鲁特再到两藏,均纳入版图。到清高宗弘治(乾隆)时,定大小金川,收准噶尔、回部,天山南北二万里纳入版图。清代版图东到三姓所属库页岛,西到新疆疏勒至于葱岭,北到外兴安岭,南到广东琼州之崖山以远。清穆宗载淳(同治)时,台湾、新疆改列行省。清德宗载湉(光绪)即位后,将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改为东三省,凡府、厅、州、县一千七百有奇。自唐三受降城以东,南卫边门,东凑松花江,北缘大漠,为内蒙古。其外涉瀚海,阻兴安,东滨黑龙江,西越阿尔泰山,为外蒙古。

皇太极四征不庭,朝鲜首先降服,赐号封王。顺治六年,琉球奉表纳款,永藩东土。继是安南、暹罗、缅甸、南掌、苏禄诸国请贡称臣,列为南服。乾隆之世,削平西域,巴勒提、痕都斯坦、爱乌罕、拔达克山、布哈尔、博洛尔、塔什干、安集延、浩罕、东西布鲁特、左右哈萨克,及坎车提诸回部,联翩内附,来享来王。

清朝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28个:直隶、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新疆、内蒙古、外蒙古、青海、西藏、察哈尔(以上见《清史稿·地理》)。

●民国时期

1912年1月28日,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,临时参议院召开正式大会,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广西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苏、安徽、山西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四川、奉天、直隶、河南共17省派参议员参加。3月10日,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3月11日,南京临时政府公布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,“总纲”规定“中华民国领土,为二十二行省、内外蒙古、西藏、青海”。4月1日,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。4月2日,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。

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,江西、广东和安徽等省仍完全掌握在革命党人(同盟会)手中,江西、安徽、广东都督分别为李烈钧、柏文蔚、胡汉民。湖北(黎元洪)、云南(蔡锷)、贵州(唐继尧)和广西(陆荣廷)等省,由立宪派、旧官僚控制。浙江(朱瑞直)、福建(彭寿松)、江苏、湖南(谭延闿)、四川(尹昌衡)等省,同盟会和立宪派互相争夺权力。袁世凯直接控制直隶、河南和山东。东三省由总督赵尔巽控制,在袁世凯的操纵下,分别设东三省、吉林、黑龙江都督。山西(阎锡山)与甘肃(赵惟熙)等西北各省在袁世凯胁迫下,被纳入北洋集团势力范围。

1928年4月18日,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(此时还有汪精卫控制下的武汉国民政府、奉系在北京组建的安国军政府)。6月20日,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,取消京兆区,并入河北省。北京改称北平,以北平、天津为特别市。9月5日,将青海(1929年1月建省)、热河、察哈尔、绥远、西康特别行政区均改为省(1939年1月1日正式建省)。10月17日,析甘肃旧宁夏地区成立宁夏省(次年建省)。1929年1月28日,将奉天省改为辽宁省。至此,全国有二十八省: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热河、察哈尔、绥远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安徽、四川、西康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云南、贵州、甘肃、陕西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。1930年3月,明确地方行政制度采用省、县两级制。1928年开始,宋渊源等发起以缩省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省区运动,到1949年解放前,全国最多时有35个省。

1930年1月,全国共设立南京、上海、北平、天津、青岛、汉口、广州七个特别市,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,不入省县行政范围。5月,将市分为行政院辖市和省辖市两种,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青岛、汉口五城市确定为行政院辖市。11月,行政院辖市有南京市、上海市、北平市、青岛市。1933年,以陕西长安为陪都,改名西京,为院辖市。抗战爆发后,重庆成为陪都,升格为院辖市。到1947年,院辖市增为9个:南京、上海、北平、天津、青岛、西京、重庆、哈尔滨、大连。

南京国民政府还曾设立一些特别的行政机关,如中东铁路沿线特别行政区、东省特别区、威海卫管理公署、广东琼崖特别行政区、海南特别行政区,特别区直属行政院。蒙古、西藏不设省,为国民政府管理下的两地方。1945年8月24日,在苏联的操纵下,蒋介石承认外蒙古独立(以上见中国社科院《中华民国史》)。

●新中国时期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0年政务院发布省、市、县人民政府组织通则和大城市区人民政府组织通则,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隶属关系、机构、组成和职权(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》)。1988年,设立海南省。1997年,设立重庆直辖市,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。1999年,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。

2021年底,全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(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重庆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),其中23个省、5个自治区、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(见国务院网站)。地级行政区333个,其中293个地级市(另有地区、自治州、盟)。县级行政区2843个,其中977个市辖区、394个县级市、1301个县、117个自治县(另有旗、自治旗、特区、林区)。乡级行政区38558个,其中21322个镇、8309个乡、8925个街道(另有民族乡、苏木、民族苏木、县辖区)(见国家统计局网站《中国统计年鉴》)。

上图选自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1820年)

上图选自谭其骧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(1908年)